界面新闻记者
界面新闻编辑牙韩翔
魔芋正在成为各大食品公司重点押宝的对象——它正在成为盐津铺子 、卫龙财报上的“增长宠儿” 。2024年,卫龙魔芋类产品所在的蔬菜制品板块实现收入33.71亿元,同比增长59.1%,占总营收的53.8% ,首次超越传统辣条(调味面制品)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;同期盐津铺子的魔芋制品收入达到8.38亿元,同比大增76%,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15.81% ,而这家公司也寄希望通过魔芋产品勇闯东南亚。
但在魔芋领域出圈的,是从轻食切入的野人日记。
根据艾媒咨询在2024年8月发布的报告,野人日记在2023年卖出了2.7亿只魔芋饺子 ,因此也得到了“魔芋饺子全国销量第一 ”的称号。野人日记公布的数据称,它在2024年全年的成交额达到了3亿 。
野人日记所属的“濮阳市大地密码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”成立于2018年,在正式做魔芋品类之前 ,这家公司还在抖音卖过红薯、大黄米汤圆、荞麦包子等等。
而真正给它带来机遇的是魔芋。2023年初,野人日记品牌开始转向做魔芋产品,推出了后来成为“大爆品”的魔芋燕麦鸡胸肉蒸饺 ,且占据抖音水饺类目第一的位置 。目前野人日记的整个产品线中,魔芋产品占据整体销售额的85%左右,而其中爆品的年销售额超过亿元。

做魔芋食品的原因之一是这个食材在减脂群体中的流行,“我们发现有减脂控卡需求的群体对魔芋食材很感兴趣 ,因此用魔芋做轻食的市场教育成本是低的,甚至不需要教育,只需要说饺子是魔芋制成的 ,那么这个圈子就知道它的卖点了。”野人日记CEO邢正轩告诉界面新闻 。
可食用的魔芋主要是由其块茎制成,因为具有低热量、低脂肪 、低蛋白质、高膳食纤维等特点,被广泛用作食品添加剂 ,以改善食物口感和增强饱腹感,因此常被视作减脂的理想食材。
野人日记主要用魔芋做的是正餐,因此有不同的产品逻辑。“零食最主要的属性还是解馋 ,好吃 。但作为主食,在好吃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取代其他主食的饱腹感。 ”里斯战略咨询中国区合伙人何松松对界面新闻分析称,因此如何制造出媲美传统的米、面 、粉主食的黄金口感和口味体验 ,是创新的难点。
野人日记主打中式主食,因此传统的饺子、烧麦、小笼包等就成为用魔芋“改造”的品类 。在邢正轩看来,比起强调功能性作为差异化卖点,主食的“好吃”更重要。“尽管魔芋热量低 ,但我们不希望用户对我们的产品有很强的‘减肥体感’,而是希望正常吃就能瘦。 ”他对界面新闻说,而好吃也是一个食品能有多少复购的关键。
于是如何将魔芋添加进传统中式主食并保持口感 ,成为野人日记产品研发的挑战 。
邢正轩和他的团队将魔芋块 、魔芋丝添加到馅料中,面皮中也添加了魔芋粉,但添加量多少成为影响口感的重要因素 ,需要反复试验和打磨。“比如将魔芋粉添加到面皮中制作小笼包,就总是会导致面皮醒发得不好,以及会有沙粒感 ,我们找了几个工厂打样都会出现类似情况,到现在仍在继续解决这个问题。”邢正轩说 。
与很多新消费品牌类似的是,野人日记在产品开发上保持了快节奏 ,也在不断根据市场反馈做出迭代。
邢正轩对界面新闻称,野人日记目前每个月都会拿8款左右产品进行市场测试,在私域或者货架电商上线,不做推广和投放 ,通过自然流量的方式测试老客户对新产品是否买单。如果发现老客户购买意愿较强,转化率达标,才会对产品进行下一步优化 ,并推广到市场 。反之就会改造调整或者下架。
在品牌营销层面,野人日记也采用了联名这样能在短期迅速制造声量的做法,例如它与袁记云饺这样的餐饮品牌合作 ,将自己的魔芋饺子打入对方门店。“因为效果比预期的要好,联名合作从原来的1个月延期到了3个月 。”邢正轩说。
依靠线上红利,凭借细分市场大单品切入市场后 ,野人日记也面临和其他新消费品牌共同的问题,即如何建立起稳固的销售渠道体系。
对于主食消费来说,有相当一部分的销售来自线下 ,而这也是传统消费品牌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场 。
除了抖音、天猫等电商渠道外,野人日记也通过经销商入驻了盒马、沃尔玛 、大润发,以及叮咚买菜、朴朴等渠道——而这也是年轻消费群体相对聚集的渠道。
邢正轩对界面新闻表示,今年以来野人日记的渠道策略重点就是进攻线下 ,“通过线上将产品打爆的方式,让网红产品对消费者‘种草’,这样进入线下渠道会相对容易 ,也能带来导流。 ”他认为,线下相较于线上渠道来说,销量和曝光较为稳定。而目前野人日记会重点进入线下的KA渠道 ,以及社区团购 。
但对于任何一个崭露头角的新消费品牌来说,真正的考验还在于如何在当前线上流量红利见顶、整体消费需求不振以及消费品投资热潮退却的环境下活下来 、走下去。
野人日记截至目前并未有公开的融资信息,这也意味着它需要靠自身的造血能力经营。而它所在的速冻饺子行业中 ,市场份额长期被思念、三全、通用磨坊、海霸王 、科迪等传统品牌占据——根据线下零售监测机构马上赢的数据,2024年三季度,速冻饺子类目中上述排名前5的集团市场份额合计已经达到70.01% 。
新品牌往往借助细分品类切入大公司尚未涉足的空白市场 ,但风险在于,食品行业的门槛并不高,一旦新品牌将某个细分品类做火完成了市场教育,大公司也很有可能推出类似的产品 ,并依靠多年来的研发和渠道体系“降维打击”。而手握爆品的野人日记如何在巨头的夹击下突围,仍有待市场的检验。
发表评论